技术热线: 4007-888-234

分析:“多晶硅热”能持续多久

更新时间: 2019-03-26
阅读量:2221

分析:多晶硅热能持续多久

       多晶硅虽然只是一种电子工业和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基础材料,但由于光伏产业需求大规模增长而引发的严重短缺,使其由并不为人熟知而变成炙手可热。多晶硅价格扶摇直上,屡创新高;多晶硅产能充分释放;多晶硅投资热持续升温;多晶硅概念股大受追捧,股价接连翻番。

       刚刚过去的2007年是太阳能多晶硅最为短缺、价格上涨疯狂的一年。资料显示,2006年第四季度多晶硅每公斤突破300美元后,2007年上半年尚稳定维持在300美元~330美元的水平,多数分析师都认为此价格难再有大幅提升机会。然而,在2007年第四季度初成交金额再升至360美元~370美元,12月更是创出每公斤400美元的天价。

       由于下游太阳能电池厂商争相扩产及新加入者产能持续开出,多晶硅市场不断扩容,再加上价格非理性上涨带来的暴利诱惑,多晶硅扩产、新建、投资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从国际上看,掀动多晶硅热潮的有两种力量:一是几大多晶硅巨头纷纷大规模扩产。预计2010年多晶硅年总产量,美国Hemlock增至3.1万吨,德国Wacker将达到1.45万吨,MEMC则透露产能将扩充2倍。二是新技术工艺产业化生产的提速。其中包括以传统西门子法投入的韩国DC化学、美国夏威夷Hoku等多家公司;另外采用冶金提纯技术的挪威Elkem、日本JFE、美国道康宁等公司的太阳能多晶硅项目也开始规模化生产。

       从国内来看,这种多晶硅热来自几种力量:一是原有国家支持的始建设;四川新光硅业年产1260吨多晶硅生产线建成试投产,3000吨项目也开始建设;峨嵋半导体材料厂500吨/年多晶硅项目在建。二是在市场和资本的驱动下,国内十几个多晶硅项目开始陆续开工建设,部分项目已经开始投产。三是国内还有十来家企业开始动工建设多晶硅生产线。四是根据媒体报道统计,有20多个省市都把光伏产业作为发展新产业和老产业转型的重点,积极寻求技术和资金,纷纷规划或计划建设多晶硅项目。
 
       虽然多晶硅扩张的火热态势在漫延,但由于光伏产能增长太快,而扩产又需要时间,因此,多晶硅短缺的状况依然存在。专家预测,2008年,我国多晶硅总需求超过15000吨,而届时可能达到的产量约3000吨。

       对此,业界既有惊叹也有欣喜,同时更在担忧和探究,这样的“多晶硅热”到底能够持续多久?

       笔者认为,只有国内市场尽快启动,自主知识产权的多晶硅产业化技术不断成熟,改变当前多晶硅无序投资、强行上马的状况,方能祛除“多晶硅热”中的虚火,并使这种多晶硅的热潮转化为推动多晶硅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持续动能。

       市场是推动产业的根本动力。“多晶硅热”的根源在于光伏市场的急剧增长,然而,国内光伏产业95%以上产品依赖出口。应该说,我国再生能源规模只有8%,《可再生能源法》已正式实施,未来光伏产业的发展空间十分广阔,但由于相关配套政策的缺乏,政策落实的不到位,导致国内市场迟迟不能启动,长此以往,多晶硅增长的后续动力就会大大削弱。

       对多晶硅项目而言,从资金面来说,既有资本市场的融资渠道,也有地方财力的稳步增长的背景,资金不会是主要难题,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晶硅千吨级成熟产业化技术的缺失,将是一个主要的制约因素。

       目前国内千吨级规模化生产核心技术尚未完全掌握,生产出的高纯硅材料技术经济指标普遍不高,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而且,国内大部分已建和再建生产线对循环经济和副产物综合利用等问题考虑不足,也为未来发展埋下隐患。

       业界呼声最高的是要警惕和制止高纯硅项目无序上马,低水平重复建设的严重问题。据不完全统计,国内目前正在建设或者拟建设的多晶硅项目,合计产能已达6万吨,比全球主要厂商(不包括我国企业)2010年预期产能的总和还多1万吨,这一数字远大于2010年国内电池预计产能对多晶硅的需求量。在如此多的产能依靠国外市场消化的现实下,存在极大的市场风险。除此之外,技术风险也很大。多晶硅生产系统物料多为易燃、易爆介质,非标设备多、系统复杂,冷热平衡要求高、技术难度大,如果企业在技术和专业技术人才不具备的情况下仓促上马,技术的可靠性、环保、投资和知识产权纠纷等风险不言而喻。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多晶硅项目要成功,不但需要好技术,还需要高超的经济运行成本掌控能力,要经受得住市场价格波动的考验。各地方政府也要深入了解产业状况,不要盲目重复建设,应严格从节能、环保等方面控制项目的备案。